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六輕石化工業區對附近學童健康影響」的報告,衛福部 (link is external)的審查專家一致主張位於六輕旁邊的許厝分校應儘速遷校。石化工廠排放致癌物氯乙烯(VCM)會影響人體肝功能 (link is external),尿液中的硫代二乙酸(TDGA)濃度也會提高,這份研究連續三年追蹤學童的TDGA濃度,最後做出了遷校的建議。對比全國22縣市同齡學童平均TDGA濃度為16.2,六輕附近的學童平均濃度都是破百,其中又以距離六輕只有900公尺之遙的許厝分校學童平均濃度最高,最嚴重甚至出現濃度高達594.4的個案。其中,該分校學童曾遷離分校一年,TDGA濃度也跟著下降20%,但遷回分校後濃度卻又上升。簡單來說,這種種現象都一再指出了六輕距離與兒童健康風險的關連性。
面對此份報告與遷校決議,台塑日前召開記者會 (link is external),使用嚴苛的標準批評國衛院的研究,指責該追蹤研究並沒有在同一天採集所有區域學童的尿液樣本,也沒有完全排除日常生活的各種污染源,例如飲食中的塑膠餐具或鄰近地區的農藥使用,甚至誤導大眾說該研究方法並沒有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另一方面台塑卻用非常寬鬆的標準說明對於六輕有利的資料,拿自己花錢的研究說自己工廠沒有污染超標,自己監測數據也都完全可信。彷彿麥寮學童的身體會出現超高濃度的TDGA,都是各種不明原因造成的偶然結果。這樣的討論其實也發生在成人致癌的辯論 (link is external)當中,面對高死亡率和罹癌病患,六輕一再辯稱工廠都有達到環保署標準 (link is external),彷彿那些病痛死亡都只是剛好而已。依照六輕的邏輯,如果沒有辦法完全排除所有其他可能污染來源,即便研究已經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都不算是嚴謹的科學研究,不管再多人病痛死亡,台塑也都沒有責任。
然而,儘管如此,許厝分校的家長還是傾向讓孩子留在分校就讀,對於屢次遷校感到不滿,認為對於孩子的成長學習都不好。然而,說不出口的其實還有台塑對於學校的慷慨補助和地方政治派系的利益鬥爭。在這普遍貧窮的地區,許多經濟狀況比較好的家戶早就出走,如果還繼續留在當地,也會選擇到離六輕比較遠的學校就讀。在地人並不是不關心孩子的健康,但為了健康要孟母三遷卻不是人人都有的特權。貧窮的居民不如跟六輕配合,只要忍受空氣污染和健康風險,就可以換來寬敞舒適的校園空間、免費的營養午餐,乍看之下也未必是對於孩子最糟糕的選擇。在新聞訪談中,也有學童表示比較喜歡許厝分校 (link is external),因為感覺環境比較好,孩子用直白的語言說出了基礎物質資源的問題。在同一個新聞訪問中,學校老師也不覺得在六輕旁邊教書有特別可怕,畢竟鄰近其他校區也都籠罩在同一片污染底下,師生到底可以逃多遠?
筆者無意為在地居民辯護或代言,但認為家長和學童對於遷校的抗拒不應該被漠視。整個遷校爭議所彰顯的不只是環境污染的問題,更是階級的差異讓污染不對等地重落在貧窮地區。當年六輕會蓋在麥寮,不就是因為當地貧窮嗎?所以人們期待六輕可以帶來一些工作機會,改變在地的經濟處境。如果不是因為貧窮,為什麼雲林要接受被宜蘭趕走的六輕 (link is external)?然而,即便六輕帶來了一些工作機會,在地的經濟依然衰弱,雲林人口外移嚴重 (link is external)早已出現負成長,而外移動機又以經濟理由居多。
如同一些論者指出,真正該搬走的不是許厝分校的學童,而是造成污染和健康風險的石化工業區。將許厝分校學生遷離污染源固然有其正當性,但事實上鄰近工業區的各校學童TDGA濃度也都明顯偏高,如果不從根源管理污染因素,並且建立有公信力的環境監控,那麼遷校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策略。換句話說,許厝分校學生的問題絕對不是遷校就解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應該繼續調查當地的污染狀況。當行政院堅持遷校的必要性,雲林縣長李進勇也說不再派老師到許厝分校時,我們必須更進一步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也用同樣強硬的態度調查六輕造成的污染狀況,並且限期提出改善和控管之道。
然而,可悲的是,長年以來台灣工業區的設置、污染管理就不是一個公正、透明、可信賴的系統,政府對於財團工廠的污染問題也總是輕輕放過。否則,怎麼各石化工廠都可以宣稱符合環保標準,但鄰近居民卻都剛好高罹癌族群?蓋工業區沒有問題,我們也不必逢工業區必反,但政府若不能有效管理工業區污染,維護最基本的居住環境品質,逼得居民出走、學童遷校,那就是政府的失責。
作者簡介:
江河清 (American University 人類學博士班學生)
吳蕙娟(麥寮鄉民,目前定居日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