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對應尼特族現象是否只有鼓勵就業一途?

上官誠

在我看來,房地產經紀人、証券業營業員、保險業經紀人、在六輕上班、在核四廠上班...絕不比「族」之生命狀態更好,或更具有公共作用。


日本生活的黨領袖小澤一郎批評族沒病沒痛,卻靠父母與社會資源寄生,實在是不像話。 照片取自生活的黨競選文宣

發明「族」名詞並將之問題化,是源於人人須「就業」以換取貨幣收入之統治意識型態,而「就業」自是資本主義所界定之就業。不同生產關係、社會經濟型態、世界觀...,就有不同之就業觀。社會變革,不是讓人人就業,而是讓人人樂業,所業,係自我實現與公共實踐之有機融合。於此,重新界定經濟發展,真經濟發展,是讓人人自主自由就業,樂業,敬業,而非招商引資,以創造“就業”機會與人口。大家試圖比較一下,一位實踐核四公投公民教育之族,與一位待遇優渥之核安權威,誰之生命境界應更令社會尊敬?究竟,誰才是該被「問題化」之族群呢?

不「願」就業之族,當然未必出於對資本主義批判、抗拒之政治覺悟,但至少,受資本主義就業觀之殖民宰制較輕微,而這就給予任何想從事改造社會行動的組織開發、召喚及培力之機會與社會空間,例如,可經由從事非核家園青年志工而重建自尊、自信及自我認同。

擺在我們眼前,需要深思的是:到底是要讓族馴服於資本主義勞動力市場與生產關係,還是進一歩解放之,使其活出志業,為志業而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