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

專家分析全年空污狀況

楊澤民博士,曾在清華大學任副教授,後來參與工研院電子所次微米製程的研發。其後,半退休以專業知識做公益義工,2014年元月十三日媒體大幅報導「去年台灣細懸浮微粒(PM2.5)年均值為29.99微克/立方公尺,較前年28.3微克為惡化」的數據,就是楊博士根據環保署監測資料,在短時間內即整理出來供民眾參考的傑作。(楊澤民博士之介紹轉載自民報)

摘要:楊博士請環保署莫逃避、莫用各式統計方式及不合乎國際標準的規範愚弄大眾,也請環保署勇敢的直接面對問題,不要避開造成空汙主因不談,只談次因。

既然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已多年呼籲政府應重視台灣自9月中至隔年四月間的長期高空污暴露對國民健康與環境的影響,而環保署在2/15和3/19也開始量化並公布所謂東北季風期間vs西南季風期間懸浮微粒之大差異。既然環保署不認真計算、我們就自己來!
11103954_418278615007069_984809683_n.jpg

將大幅差異的東北季風vs西南季風兩期間的數字全納入算出來的年平均,是一定會讓很多國民低估10~4月期間的空污影響。

這環保署所謂"東北季風"期間,其實台灣各地在這時間的風向也不是都是吹東北季風的,但我也不知該如何稱呼這段期間,以前我早就在分析這段期間vs(5至 9月中旬)空污之差異,我會將一年分成三段期間,就是每年1~4月,5至8月,和9至12月,(或是每年9月至下一年度4月vs(5~8月),統計分析這各別期間的PM10和 PM2.5平均值,但因9月這個月跨越兩季風的期間,其PM2.5和PM10多從夏天的低值逐日爬升至冬天的高值,所以有時我就捨棄9月份的數據,而只選取10月至隔年2月或至四月期間的PM2.5和PM10數據做統計,並和5~8月低空污期間作比較分析。


這段長達8個月的台灣空氣污染多數是因本土排放空污無法有效擴散,就造成長時間的嚴重空污了 這本土的懸浮粒子(Particulate Matter, 縮寫為PM)空污,以及WHO標示為"Outdoor Air Pollution (室外空氣污染)"都已被WHO公布為一級致癌物,台灣多為石化燃燒和燃煤生成的PM空污,是不可能比世界其他主要都會區的空污相較不毒的!

而且台灣在9月中下旬之後到隔年四月底的嚴重空污絕不是短期暴露,而是長期對國民健康和環境影響和造成傷害的重要因子, 所以在這長時間的嚴重PM空污平均值必須也須符合PM10和PM2.5年平均值才能真正保護國民健康,而不應是那個被每年 5至8月空污相較甚低的PM2.5和PM10濃度值在數字上稀釋計算出來的年平均值要符合所謂15微克/立方公尺年平均值標準而已。

在空污非常嚴重的東亞(包括台灣)和印度地區,我們制定要保護國民健康的標準應有較嚴謹的考量。當然嚴格執行24小時標準,即98th Percentile (如果資料缺失不多,即每年依高低排序的第八高值),需低於24小時標準 (35微克),不然這不達標的地方就是三即空品區了,這地方依法應提出具體減量計劃來依法按期減污,當然台灣必須能確實執行空污總量管制及訂定嚴格的各縣市具體污染減量計劃法。做不到具體減量時,公民團體就可以依法提告要求各級政府履行。

WHO 的建議(guidelines)定的更嚴,例如,PM2.5 24小時指引標準為25微克,99th percentile,即年度第四高值不得超過24小時的標準。美國肺臟醫學會議建議以美國標準但採用更嚴謹的99th percentile,而非美國環保署訂定的較不那麼嚴謹的98th percentile.




這份資料是最近完成的,先請各位朋友參考

我還想不出來如何稱呼每年9月中下旬至隔年四月期間,但環保署最近在其報告中,以"東北季風"期間vs"西南季風"期間稱之,只是我擔心這樣又會讓大家誤會台灣的不少空污都是藉東北季風帶來中國的空污。多數的台灣嚴重空污日子多是台灣本地的排放,只要環保署概括的說是大氣擴散條件不佳,台灣就由他們說是大環境造成的嚴重空污了。

而且9~4月,台灣各地每日海陸風都吹,也常比季風強勁,也並非一直吹東北季風,所以就請大家想該如何稱呼這段空污嚴重的期間,正確的名稱可以引導一般國民正確思考對應方法。

歡迎大家有空也自行計算各地的各段期間平均值,如果發現我資料有誤,請大家務必告訴我。(楊博士澤民臉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