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輔大黑水溝社社長 社會系三年級 趙俐雯
牡蠣末日
學妹們皺眉瞇眼,掩住口鼻。烈日下,藍色小貨車疾馳在遍布高大煙囪,噴出滾滾濃煙的六輕廠區。起先是塑膠味撲鼻而來,忽變得酸蝕,行駛一段距離後,濃厚的阿摩尼亞味轉為腐腥,宛如經歷一場化學廢氣的嗅覺萬花筒。
這是抵達麥寮的第三天清晨,L大哥載著我們一行人從麥寮出發到台西鄉,沿途停靠海邊水域,檢查牡蠣的生長狀態。L大哥小心的剖開牡蠣,邊解說牠的構造:翻開才能看見心臟跳動,受汙染,肉便看來不肥美,萎縮之外邊緣泛黑,大地色外殼參雜螢光綠。我們圍上前檢視,用透明盒裝起,再前往下一處。「你們看,這裡的牡蠣長得不一樣齁!」來到五湖,L大哥下水撿拾幾個月前從海邊拿回水質清淨處放養的牡蠣。「看起來比較健康,感覺很好吃。」我說。與靠外海、接近六輕廠區的牡蠣相較之下,不僅體積較大,肉質色澤明亮飽滿,殼上也不會出現不自然的顏色。L大哥說,生物對水質很敏感,轉換環境一陣子便可見改變。由於經費短缺,無法用科學檢驗主汙染源是否為六輕,但L大哥光靠累積多年的在地觀察經驗與方法,就能引導我們這群門外漢以肉眼辨認牡蠣生長地靠不靠近六輕如此顯著的個別差異。
有段車程,大家不約而同沉默望著矗立於彼端,看似無邊無際,機械、冰冷、火龍般噴發不明煙霧,宛若科幻場景的六輕王國。「有沒有一種『末日感』?」L大哥不無挖苦地說,「向未來感出發。」【系列文未完,敬請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